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1月25日文章,原題:美中在亞洲的戰爭:美國能否通過封鎖取勝?對美國而言,潛在衝突中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是否切實可行?有關中國的海洋和能源戰略研究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
  顯然,中國對石油的依賴是決定封鎖成敗的關鍵因素。儘管中國能夠實現糧食和煤炭等諸多重要物資的自給自足,但去年其64.5%的石油消耗都來自進口。而且,除來自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外,中國絕大多數石油進口均依賴海上運輸。
  但中國對海運石油的依賴與其海軍實力並不匹配。相比之下,美國海軍不僅擁有強大的遠航實力,還在數量和質量上具備雙重優勢。中國嚴重依賴海運石油進口及其海軍實力較弱之間的不對稱性,意味著美國海軍能如願阻斷中國的海運石油貿易。
  借助能源強度的反演公式,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能源信息署公佈的統計數字,可以得出初步預測:一場阻截87%的海運石油進口的能源封鎖,或將直接導致中國GDP總量下降6.6%,這相當於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封鎖造成的間接損失更嚴重。因此,海上封鎖將重創經濟。
  中國的反制戰略可分為兩類:意在保護石油供給的“查漏補缺”戰略;旨在通過防止與美國發生衝突以避免遭受美國封鎖的衝突預防戰略。
  就“查漏補缺”而言,人們談論最多的兩種措施是發展中國海軍以保護海運石油進口,以及建設陸上石油管道。但是鑒於中國石油進口量巨大,且中國與中東石油生產國相距甚遠,海軍護航幾乎不可能。100艘船隻的石油護航,無論是在其長達35天的航程之中,抑或是在加油或補給燃料期間,都很容易成為戰機、導彈和潛艇的攻擊目標。同樣,一場空襲就能切斷連接中國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數千英里管道以及煉油設施。因此,此類戰略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基本上難以奏效。
  對中國來說,抗衡美國潛在封鎖的更現實舉措是探索衝突預防戰略,像消除疑慮的“放心外交”和軍事交流等“軟”戰略;衝突預防的“硬”措施,就是更強大的核威懾力,可能是衝突預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美國當代的“打贏戰爭”戰略,包括空海戰鬥和海軍封鎖等,都將目標放在利用美國常規優勢上,看不上“無法獲勝的核戰爭”。美國可以想象與中國發生常規戰爭的場景,因為核實力更弱的中國無法在戰爭中與美國展開“核對攻”。因此,中國需要將戰略核力量從目的單一的最低限度核威懾,轉化為具有多重目的的核威懾。強大的中國核威懾力量有助於預防戰爭的發生,使得“可獲勝的常規戰爭”轉變為“無法勝利的核戰爭”。但北京必須做出兩項重要改變:廢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聲明,建造媲美美國的戰略核力量。,王會聰譯)  (原標題:美媒:美中在亞洲戰爭 海外封鎖能否戰勝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z19ezvu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